对大宁武官的轮训正式开始,由于每一批的训练时间只有一个月,相应的训练科目都进行了简化,归结起来就是队列、体能、内务、思想教育四部分:
队列这个简单,宁王卫一期学员已经训练了将近3个月,直接照搬过来就行!
有一期汉人队这些学员当教官,练到后世学校军训的水平问题不大;
内务这一块是朱权根据这个时代军户的配置情况而制定的,简单说就一切物品都要整齐划一,这对今后的行军宿营有很大的帮助,包括扎营也划入到内务训练中;
体能包括十里越野、俯卧撑、深蹲、高抬腿、刺杀训练等;
思想教育由朱权亲自当教官,主要是搞一些忠诚大宁教育,给他们洗脑,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准,都是因地制宜的开展;
另外所有人都要学会《宁王破阵曲》,也就是《精忠报国》,只是把中华改成了大明,就是传到他老子哪里也不怕。
将政务的事丢给内务府后,朱权就一门心思地蹲在宁王卫基地内练将,两耳不闻大宁之外的事。
应天府,御书房,朱皇帝也在练他的“兵”
皇太孙朱允炆每天都要过来陪陪他,顺便学着处理一些军政事务;
朱权在大宁的一系列动作自然是瞒不过人老成精的朱皇帝,况且他还有无处不在的锦衣卫。
如果他需要,朱权每天吃的是什么东西,什么时辰拉的屎他都能掌握,这个大帝国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。
“允炆,你对你十七叔在大宁的军制改革怎么看?”
老朱果然拿朱权的事考起了朱允炆,随时随地都不忘练他的接班人。
对于此事,皇太孙府的一干幕僚也讨论过,他们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,藩王府的一举一动也在他们的重点监控中;
朱允炆见老朱问起,大大方方地回答道:
“皇爷爷,十七叔对大宁卫的军制改革,核心是在卫所制的基础上,挑选出一部分青壮军户专事战事,其他军户专事农事;
这是为了应对鞑靼人来去如风作战方式的一项很有效的举措,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卫所军的作战能力。
十七叔在没有增加军队员额和朝廷供养的情况下,提升了藩国作战能力,巩固了大明边防,孙儿认为这一项举措只适合在九塞王中推广的,但不适合在内地。”
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,朱权受藩后的所作所为还是让他很欣慰的,因为朱权没有去碰他的逆鳞。
太孙府现在达成的意向是拉拢宁王,朱权庶出的身份让朱允炆对他没有太高的警惕心;
他的心思都在嫡出的燕王、晋王、秦王等人身上,所以当老朱问起朱权的事,他是替朱权说了好话的,也算是卖了十七叔一个人情。
朱元璋想了一下后说道:
“你十七叔少年心性,毛毛躁躁,只要不违大明祖制,他喜欢折腾,就随他折腾去!
就算搞砸了,横竖也就是一个大宁;
其他几塞王是大明边防的根基,不宜过多的改变,这项制度适合大宁,不一定适合其他地方,当前以稳为主,就暂时不向其他藩国和卫所推广了。”
朱元璋很快就定下了基调,朱权在他眼里还只是一个孩子,不像燕王、秦王那么稳重,搞不好过几天热情就过去了;
况且大明家大业大,各系的利益盘根错节,变革带来的波动太大,刚刚经历了蓝玉案的军方需要的是稳定,而不是大动干戈的变。
朱允炆也不想推广到全国,特别是九塞王,他之所以抬高朱权改革的作用,就是要以退为进,防止燕王等人效仿;
现在皇爷爷定了不推广的基调,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们就不敢效仿了,这个主意来自于齐泰,果然效果很好。
接下来,老皇帝又考校了朱允炆几项其他政务,朱允炆的回答都让他很满意,从皇太孙的身上他看到了朱标的身影。
朱元璋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,朱允炆行完礼后转身离开。
待到朱允炆离开,朱元璋蹒跚地走到大殿台阶处,毫无威仪的一屁股就坐了下来,自言自语地说道:
“老大,你不孝啊!
你咋就先咱而去了呢?
咱收拾那些老兄弟也是为了你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