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章程,新建陆军兵力增加,更名为“常备军左镇”,后又更名为“常备军第一镇”。
常备军第一镇的首任统治为王英楷。
王英楷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,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陆军。
由于兵力增加,新建陆军原有的五级指挥体系随之增加至七级。
北洋六镇架构
即14人为一棚(班),三棚为一排;
三排为一队(连),四队为一营;
三营为一标(团),两标为一协(旅),两协为一镇(师)。
一镇下辖步兵两协,另有直属炮队一标,马队一标,一个辎重营,一个工程营。
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,兵丁10436名,夫役1328名,共计12512人。
常备军左镇编练期间,清政府从京营八旗中,选出三千人交给袁世凯训练。
袁世凯以此创练“京旗常备军”。
1903年10月,日本和沙俄在东北发生严重冲突,战争一触即发。
为了确保京师安全,清政府在京师设练兵处,统筹新军编练。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,负责训练新军。打算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。
京师练兵处的总理是庆亲王奕劻,袁世凯为会办,也就是部门二把手。
不过奕劻不懂练兵,也懒得管事,因此北洋的实际练兵大权,仍然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。
这个时候,朝廷的政策是允许从原有的旧军,也就是防军、练军、绿营中,挑选精兵,编入新军。
于是,袁世凯便对保阳马队各营、元字马步等营、淮军肃毅亲军等部进行裁改归并,编成一协、二标、六营,开赴马厂训练。
为了确保京师安全,常备军第一和第二镇主力开赴山海关。
但两支主力北调后,后方又出现空虚。为了填补兵力真空,袁世凯从山东、河南、安徽三省征募兵丁11883人,迅速编练出常备军第三镇。
该镇的首任统制是段祺瑞。绰号“北洋之虎”。
段祺瑞与袁世凯是什么关系,就不用多介绍了。
之后,袁世凯从武卫右军先锋队和常备军第二镇中各抽调一部分兵力,又从青州、德州、沧州、密云等地抽调驻防八旗军,合编为常备军第五镇。
常备军第五镇的首任统制是张怀芝。
张怀芝与王英楷一样,1895年加入新建陆军,也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。
编练常备军第五镇的同时,袁世凯如法炮制,从常备军第一、第三镇抽调兵力,又从江南调来南洋自强军,合编为常备军第四镇。
常备军第四镇的首任统制是王士珍,绰号“北洋之龙”。
他与袁世凯是什么关系,想必也不用介绍了。
待训练结业后,这支新军被冠以“常备军右镇”之名。后更名为“常备军第二镇”。
常备军第二镇的首任统制是吴长纯。
吴长纯是袁世凯老上司吴长庆的族弟,早在淮军时期就与袁世凯结识。
常备军第二镇还在编练期间,日俄战争爆发。
随着北洋常备军一二三四五镇陆续组建,袁世凯的地位扶摇直上。
由此,慈禧开始担心北洋新军都是汉人,会动摇国本。
于是,慈禧便要求袁世凯与铁良的共同操办,扩充将先前组建的京旗常备军。
1905年6月,京旗常备军经过两轮扩编,由原本的三千人,扩编至12494人,达到了一镇编制。
同一年,清政府调整番号,将北洋新军第一镇番号,授予以旗人为主的京旗常备军。
汉军旗人凤山为北洋新军第一镇首任统制。
由于第一镇番号被抢走,所以原常备军第一镇便更名为北洋新军第二镇,原常备军第二镇改为北洋新军第四镇,原第四镇改为第六镇。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。
就这样,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。
北洋新军成军的同时,地方各省也在陆续编练新军。
截止至1911年,全国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,士兵168544人。
【上面这些全部都是我在浏览器上面搜的,作者是Mer86】
还有时间,小说现在已经不是1908,现在是1909年1月了。
科技水平大概在一战左右,而且这里面不打算搞皇帝,近代史了,还搞皇帝,这不找死吗?
我也不会搞唯武器论,要是武器论有用的话,日本美国是怎么被我们老一辈打败?
总之至于武器,只依靠国情就行了。
还有方言,到时候我会慢慢改的,因为这个方言文化也很重要,不想忽略掉这部分。
总之接下来我会换一条线走,不像前期那么多的铺垫,到时候会越来越清晰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