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因为东西多,一些吃食米面都没有带,也得出门去买,好在粮食铺和各种点心铺也早就开张了,张志仁索性拉了一车子的东西回来。
杨氏拿着粮食点心进了厨房,新房开火是要先祭过灶神爷的,然后再烧火做饭,堆在厨房里的柴火还是之前做家具剩下的木头和锯末,足够维持几天。
匆匆休息一日之后,第二日杨氏就带着张沁儿出门采购一些细致些的东西了,张志仁则留在家中打扫其余的房间和写对联贴上。
走到十字街的时候,路过赵倩儿家的鸿运布店,她家也已经开门做生意了,想来也是,住在县城里的人,除了出门拜年不在家外,都是在家的,既然如此还不如开着店门,偶尔做些生意呢。
赵倩儿坐在店铺里,正在和一个妇女说着话,看见张沁儿她们来了,忙热情的邀请进来坐坐,又说:“这是我大姑。”
赵倩儿的大姑也是嫁在县城的,因为过年无事,除了初二其余的时候也常常到这边走动说话,她看上去三十左右,五官并不突出,但是看上去脾气很好,让人一看就产生亲切感。
都说婆媳姑嫂最为难相处,不过看这模样,赵倩儿在夫家的日子应该还是好过的。
“倩儿姐,新年好,你家初几开张的?”张沁儿笑吟吟的打着招呼,又和赵倩儿的大姑对视一笑。
“你们也新年好!初六就开了呢,你们这时候来县城是打算住在县城了吗?”赵倩儿笑着端了两杯热茶,又让张沁儿吃点心。
“这几日是住在县城,得打扫卫生,布置一些东西。”杨氏笑着说,先是和赵倩儿寒暄了几句之后就忙着去看布料了。
这次需要买的东西可多呢,得几样布匹和棉花等等。
因为是带着车来的,选好东西付过钱就放进车厢里,眼下家中事情多,也就没有再多说,道别之后就走了。
倒是赵倩儿笑着说她们买的东西是店铺开张以来最多的,毕竟大过年的家家户户早就准备好一应东西,犯不着临时再来买了。
回到家中,门口已经贴上喜庆的对联了,上过油漆的大门显得很是簇新,院子里一些落叶灰尘已经清扫过了,不过除了铺设青砖的地面,其他的地方还是黄土,得过些时日整理一下种上花木扶疏之后便会好看许多。
杨氏把驴车停好,就开始忙着拿东西到房间里去,张沁儿也跟在后面帮忙,她们得赶制出一床被子和一些床褥出来。
这会儿还没有成品,许多东西都得自己亲手做,好在张沁儿虽然不太擅长做衣裳,这缝制边边角角的事情还是可以的,杨氏负责大方面,张沁儿就负责小方面,两个人倒也配合的天衣无缝。
只是每每做针线活的时候,张沁儿就感慨元绣娘不在身边,自从元绣娘到她家住之后,张沁儿和福儿的衣裳都犯不着杨氏动手了,有时候还会给晗生永安也做一身,到最后杨氏只管负责张志仁的就行。
棉花是弹过的,杨氏开始絮棉花,铺好之后就开始拿细棉布套上,里面是白色的棉布,外面被面则是一块蓝色印花的绸布,缝上之后,整个被子就显得好看许多。
这绸布是张沁儿让杨氏买的,用来做被面也犯不着多少布料,但是整体上却高大上不少,再加上赵倩儿给了他们优惠价,倒也不算太贵。
这些细小的琐事就足足忙了两三天,很快就到元宵节了。
这一日大早县城就开始比往日更热闹许多,炮竹声也不断的响起,噼里啪啦的从远方传来。
西市也开始有人过来卖一些新鲜的菜蔬,毕竟过年前买的到这会儿已经吃的差不多了,就算有也大多是腌菜,不如吃新鲜的好。
张志仁吃过早饭之后,就驾车回富足村了,他得去把晗生以及张乐儿一家也接来,这次说好两家一同好好的在县城过元宵节的。
杨氏一个人挎着篮子出门买些新鲜的菜蔬,让张沁儿在家中继续收拾着,张乐儿一家今天也会住在这里,又是大冬天的,不比夏天那么方便,光被子就得准备好几床了。
“送柴咯!送柴咯!谁家要柴啊!”门外街道忽然响起粗犷的吆喝声,听起来特别的喜人,粗粗一听,还以为是送财呢!这送财的话,谁不要呢?
想起家中已经没有多少柴火了,张沁儿就拿着钱出门,打开门一看,就看到一个挑着柴火的汉子正一面吆喝一面走着。
“哎,我家要柴!”
张沁儿招了招手,让他走过来。
“好咯!买了我们家的柴,一年都有财!”汉子说着吉利话,快脚走了过来。
张沁儿先问一捆柴多少钱,见比往日里贵上二文钱,心想大过年的也不容易,又看那柴火的确还不错,就让那汉子把柴挑到厨房里去,然后结算了钱。
接过钱,那汉子又说了几句吉祥话,就出门去了。
刚买了柴没多久,杨氏就提着一篮子的菜回来了,里面有鱼有肉的,还有一些白菜萝卜,冬天蔬菜少,这也是没有办法,年前的时候张沁儿还赶着把家里摘下来的蘑菇拿来县城里卖,现在过了大半个月又开始长出一批了。
“沁儿,你买了柴?我还说过几日去山里打些柴回来呢。”杨氏一进厨房,就看见那两捆柴靠在墙壁上。
“恰好看到有人串门子卖,就让送进来了,今天肯定得煮好几样菜去了,买些柴备着也好。”张沁儿走过去拿出一个盆子来,说:“都忘记泡干笋了。”
这干笋还是自己从家里拿来的,用来炖排骨汤吃最鲜美不过了,拿肉炒着吃也不错。
“买了也好,我心里也有一些怕柴火少了。”一想到如今住在县城连柴火都要买,杨氏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,在乡下住的时候柴火根本不需要花钱的,花些力气就能够打到许多柴火了。
中午张志仁他们还没有回来,想来是要吃过中饭之后才赶车到县城里的,早上还剩下一些粥菜,杨氏就和张沁儿随便吃了些,等稍微饿了再去外面买些饼子点心之类的充饥。
到下午的时候,县城里就越发人多了起来了,街道上也有不少摆着摊子的小贩,一些爱俏的小姑娘们就围在摊子面前挑选着各种首饰。
张沁儿也凑过去看了两眼,觉得有根玉簪挺不错的,颜色有些暗淡,雕工一般,显得很质朴,但是很有一种哀婉的感觉,宛如迟暮美人般令人惋惜,却又带着浑身的故事。
仅一眼,心就微微有些动了,张沁儿走过去问了问:“这玉簪怎么卖?”
那小贩是个二十左右的小伙子,一双眼睛很是灵活,看见有生意上门,忙将玉簪递到张沁儿的手中,嘴里夸赞着:“这玉簪可是一个好东西呢,别看它普普通通的,都算得上是古物了。”
近距离把玩了一下,张沁儿才笑着说:“这可不是古物?都有泥巴顺着裂缝渗透进去了。”
张沁儿这话有两个意思,一是这东西刚出土不久,二是这玉算不得好玉,都有裂痕了,要知道上好的玉是没有裂痕的,一旦有了裂痕就得便宜许多。
“哎呦,小姑娘这眼神可真好呢!”小贩尴尬了一下,又找了话说:“这东西是我同村的一人去山里砍柴时捡到的,看上去是有些旧了,不过这玉簪你瞧瞧……多好看啊!”
嘴角泛起一抹笑:“说了这么多也没有说价钱,既然是捡到的,这东西又有些旧了,你看开个什么价钱好?要是合意,就买了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