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三一二章 废立(八)(2 / 2)

……

次日上午,白发苍苍的琅琊王司马昱被从琅琊王府迎接入宫,正式登基为大晋南渡之后的第8位皇帝。

司马昱其实是不肯即位的,因为他清楚的明白那个皇位不是什么好位置。

桓温已经撕破了脸,之后他的行径必然更加的疯狂。王谢诸族明显以保身为主,帮不了自己大忙。即位后,自己显然要在桓温的阴影之下行事。

司马昱本就是个谨小慎微之人,他也不愿意去承受这样的压力。从内心而言,他不肯被人摆布,但是眼下这种情形却又非自己所能左右。

但历史选择了他,他也无法推辞这个使命,在忧郁和愁绪之中登基为帝。

当天登基之后进行的小范围朝会上,在经过激烈的博弈之后,桓温和王谢达成了朝廷官职上的妥协。

任命郗超为中书侍郎,总领中书省事务。

任命桓秘为散骑常侍,领中领军之职。

任命桓豁为征西大将军,开府同3司,都督荆梁雍交广诸军事。

任命吴郡太守6机为左民尚书,掌朝廷度支户籍诸务。

作为交换,王彪之升尚书令,领中护军。谢安侍中,领吏部事。王坦之升任尚书仆射,仍任门下省侍中之职。

这1次交换,桓温1方可谓是大占便宜。

郗超入中书省,中书省负责的是纳奏,拟诏,出令等职权,也就是说,郗超的任命便是桓温将新皇司马昱控制在手中的1个抓手。从今往后,所有出入诏令都要经过郗超之手,圣旨诏书的拟定发布也是郗超所控制。

桓秘任散骑常侍,进入门下省,牵制谢安和王坦之所掌控的门下省。另外,更为重要的是,中领军之职的任命,那便意味着5万中军中的近半兵马落入桓氏之手。

以前水泼不进的中军,完全由颍川庾氏所掌控。现在,桓氏将军事力量延伸到了京城之中。

桓豁的任命,是将荆州周边5州归于桓豁所领,进1步巩固桓氏在荆州的大本营的实力。周边5州,人力物力也都可以调配。此举将大大加强实力。

至于6纳被任命为左民尚书,则是桓温为了报答吴郡士族的支持而给予的安慰奖。吴郡其余士族,其后自然会给予各种官职,那些也都不必11赘述了。

不过,王谢大族其实倒也没有吃多大的亏。王彪之升任尚书令,掌中领军,尚书省全面掌控,在京3万兵马的掌控权也控制在手。

谢安侍中之职虽不变,但领吏部事,便其实加了个吏部尚书的要职。官员任命升迁,中正授官都在谢安之手。也算是1种强力的制衡。

王坦之尚书省门下省各领主官之职,更加有效的掌控两省权力的同时,也属于占着茅坑的举动,避免这些要职被桓温的人所占据。

在京城,桓秘虽然领中领军之职,但是眼下中领军下两万兵马在京口,掌握在庾希手中。其实桓秘手中并无中军兵马,至于何时能有,尚且不知。这也是谢安等人同意将他任中领军的原因。

总而言之,桓温在此次废立之中大占上风,占尽了便宜。新皇虽非他心仪的人选,但是也出不了大岔子。最主要的是,立威的同时,将脚踏进了京城。这已经是巨大的胜利。

王谢等人虽然落了下风,但也维持住了底线,坚守住了防线。朝廷大权依旧在握,郗超和桓秘想要掀起大浪来还是很困难的。最重要的是,桓温没能篡夺皇位,也没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人选即位。挫败篡夺皇位的阴谋,又能在以后掌控朝廷大局,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。

这场废立大戏之中,除了被废的司马奕之外,另外的倒霉蛋便是庾氏兄弟了。

桓温坚决要求下旨革除庾希庾柔中军领军之权,将庾氏兄弟的官职1撸到底。理由极为简单粗暴:新皇即位,自当有所任免,无需解释。

不仅如此,还限令庾希于1个月内领中军回京,否则以反叛论。

王彪之谢安等人认为,这样的举动必然激怒庾希,恐引发混乱,竭力阻止。但桓温坚决要求。他根本不在乎庾希的反应,他甚至希望庾希动起手来。多年来和庾氏之间的积怨,这时候不解决,何时解决?

直到傍晚时分,这场讨价还价的博弈才正式结束。双方走出太极殿的时候,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。

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