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92章 赵王诚惶诚恐(2 / 2)

一夜之间,布告贴满西南城中的大街小巷,城中顿时躁动起来,聪明了开始携家带眷离开这个住了几代人的地方,而又有些顽固不化的人,觉得不可能,京城离这里几千里,想要打过来根本不可能。

他们对这里太难舍去,他们走出这个城又能去哪里?

赵亮听闻此事后,心急如焚,立刻召集各位大臣前来议事,共同商讨应对之策。

万古认为,刘治此举显然是有意为之,目的就是要制造声势,给自己一个下马威。他企图让自己知难而退,但实际上,要想从数千里外攻打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宁国虽然在麦云山上部署了十万兵马,但等到援军抵达时,恐怕早已溃不成军。因此,对于这件事无需过于担忧。

然而,冯凯却持有不同看法。他深感此事至关重大,刘治之所以制造如此浩大的声势,实则是为了确保战争一旦打响便毫无后顾之忧。于是,他向皇上建议尽快关闭城门,并将百姓牢牢控制在城内。此外,冯凯还透露自己手中握有一张王牌,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。

赵亮仔细聆听着众人的意见,觉得他们所言均有一定道理,一时间竟陷入了两难境地,不知该如何抉择。

朝堂之上,大臣们纷纷发言,各抒己见,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探讨。

有的大臣认为此事事关重大,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;有的则主张采取果断措施,以防事态进一步恶化。一时间,朝堂上争论不休,各种观点交织碰撞,好不热闹。

其中一位年老的大臣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此事不可小觑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,权衡各方利益,方能做出明智的决策。”他的话语沉稳有力,引得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

另一位年轻的官员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他说:“然而时间紧迫,若不迅速行动,恐怕会错失良机。当机立断才是上策啊!”

此时,又有几位大臣附和道:“所言甚是!我们不能犹豫不决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”他们纷纷进言,阐述自己的观点,使得整个朝堂气氛变得愈发紧张激烈起来。

“皇上,微臣认为实在不必为此事感到惶恐不安。依微臣之见,刘治此番举动无非是想搅乱西南城,令我等无法有效治理。此乃其阴险狡诈之计,万不可掉入陷阱啊!”户部尚书许怀远义正言辞地说道。

“微臣附议许尚书所言。若此时关闭城门,恐怕会产生事与愿违之效。”工部尚书常德紧接着附和道。

“臣赞同。”

“臣亦赞同。”……

一时间,朝堂之上议论纷纷,众多大臣纷纷表示支持许怀远的观点。粗略一数,竟有半数之多。这些大臣们目光锐利,显然都看穿了刘治的企图。

赵亮深以为然,但眼看着城中百姓如潮水般离去,门市紧闭,那些富裕之家早已迁徙他乡,仅余一些贫苦之民,要不就是年老体弱、身患疾病之人。长此以往,西南城必将自行崩溃。

许怀远再次提议道:“那便将楚国百姓迁至此处吧!凡举家迁出者,其房屋即刻让楚人入住。如此一来,看还有谁敢轻易离去!”

然而,赵良仍心存疑虑:“可若是宁国此时攻打过来,我们岂不是陷入被动局面?”

“宁军之所以迟迟未发兵进攻,无非是因为路途遥远,千里迢迢赶来后必然疲惫不堪。此外,他们对本地地形生疏,且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等问题。这般状况下前来征战,无异于拱手送上兵力啊!”许怀远边说边露出洋洋自得的笑容,暗自庆幸自己竟能如此清晰地剖析敌军形势。

冯凯眼见众人意见如此统一,心知单凭自己一人之力实难改变当前局势。他不禁暗自思忖:“难道赵亮真如传闻所言,乃是无道昏君?这样的君主,我又何必再保他!还是趁早为自己谋算后路才是上策。”

而此时的赵亮似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,他下令道:“但凡城中有百姓迁出,便立刻安排一名赵国百姓迁入。”此令一出,宁国民众顿时哗然。他们难以接受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家园,如今却要拱手让与他人。许多人愤愤不平,表示坚决不愿搬迁。

那些颇具远见之人纷纷举家迁徙,远离是非之地。剩下的,则多是贫苦百姓,或是因家产众多、割舍不下而无奈留居原地者;亦有部分生意人,由于货物堆积如山,一时难以搬运,只得留在城中。

矛盾越来越大,赵国人对自己分的房子不满意,选择强行占据好的,把喜欢的房子占为己有,出现了人命案。

西南城的宁赵两族百姓数量各占一半,如此一来,城中可谓热闹非凡。楚国百姓自恃其君王乃楚人出身,态度较为强硬;而宁国百姓则以本地住户自居,觉着已在此居住数代之久,外来之人岂能与他们平起平坐?于是乎,双方时常争吵不休,乃至演变为流血冲突之事亦屡见不鲜。府衙门前每日都挤满了前来告状之人。

赵国人自然偏袒同族人,此种行径令宁国人愤恨不已、怨言四起。不仅如此,因争斗不断,西南城内经济渐显萧条之态:百姓无心务农,商人无意经营买卖,皆只为些许琐事争执不下。

皇宫门口人头攒动,聚集了众多宁国人前来告御状。他们满脸悲愤,手持诉状,高声呼喊着冤屈与不公。然而,赵亮心中却暗自窃喜,他对眼前的情景甚感满意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