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国的确是给了补偿的,虽然田地没办法传给后代了。但是,朝廷的田制改革中却说明了,百姓的田地将由口分田和永业田两部分组成。
只要有口分田在,勤快一些,是不会饿死人的。
原有爵位得到的赏赐田产,若是地方上因为配置的口分田不够,是可以酌情收回,但这个收回是需要进行赎买的,不是说一纸政令就将其收归地方。
乔松就是怕百姓误解政策,这才三令五申。可看来,地方上还是有人不重视。试想一下,关中都是这样,那其他地方又该是什么样子。
摇了摇头,乔松继续听了下去。
萧何口才不错,很快便从凿口中探得了山阳亭的大致情况。
三十来户之中,本地九户里面,有两户却只剩下了孤寡老人,而他们的子嗣如今却还在服徭役,一个在军中,一个在修驰道。
而其他户也基本上都有抽丁前往服役,整个山阳亭留下来的青壮加上亭里的亭长,求盗,亭父等公职,都不够二十人。
这情况和乔松一路上得到的数据差不多,上下浮动都不大。
有人说,这抽调的太多了。然而要考虑一个因素——如今是冬天,正是农闲的时候,也是朝廷抽调丁壮参加徭役的时间。
只是,这徭役的时间有些偏长了。
在唐朝,正常情况下一个青壮一年至少要服徭役二十日。若是遇到朝廷无事,则需要缴纳财务抵消徭役,也就是租庸调三者之中的庸。而且,所谓徭役,大多是在本地工作,干的也是一些类似于基层衙门里的办事员和劳力。
举个例子,唐代县衙当差的“白直”,还有“更夫”守桥、“门夫”等等便是由徭役担任。
而远赴外地参加的徭役,称作外徭,这才是真正的苦难。
麻烦就麻烦在,大秦此时大型工程很多,基本上都是外徭。
想到这里,乔松的心里有些沉重,让他想到了后世的一个笑话——奇观误国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帝国如今正处于这样的处境下。
临到饭点儿了,凿将几人留下来吃了顿饭。
简单的糜子粥,还有一些冬日里储备的酱菜,便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饭食了。至于干饭,不到农忙时候,那是想也别想。
虽说亭长大大小小也是个官,可日子也确实不太好过,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。
乔松心中叹了口气,没说什么,吃完之后和亭长凿聊了一会儿,临走之际在草席下放了十几枚半两钱方才离开。
……
离开了山阳亭后,众人又走了大约一二里路,这时四周的护卫才渐渐现出身来。接着,他们纷纷登上马车,开始了下一段旅程。
马车上,萧何认真地记录下了这次出行的成果,并向乔松询问道:“殿下,再往西就是雍城了,我们还要继续前往吗?”
乔松抿了口热茶,陷入沉思片刻后,缓缓摇头说道:“不去雍城了,我们继续寻找其他的亭子逛逛吧。之后,改变方向。”
萧何应声道:“唯!”
乔松此次在关中巡游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,甚至连过年都是在外面,没有回咸阳。这么一圈下来,他发现关中地区的局势显得有些不稳。朝廷正在积极推行一系列新政策,但基层民众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反应。
此外,徭役问题日益凸显,百姓们承受的负担过重,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......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