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280章 丹炉(1 / 2)

【山檐村】的集市很热闹,许多【仙】都在交换着自己需要的东西。钟秋出门之前被桦儿化了妆——说实话,她对这个女人化妆的本事还是很佩服的,照镜子的时候,钟秋已经完全认不出自己的样子了。

【仙】的寿命可都是很长的,保不准会有谁还记得当年【钟家】的人,这样做也算是保险点。

来到一处专门卖丹炉的摊位前,钟秋简单挑选了一下——她不打算成为什么炼丹大师,只是想搞出一些大路货用来交换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的,所以没必要买多贵的。

“丫头,买这个吧。”见钟秋犹豫不决,卖丹炉的老爷子指了指一个黑色的,“看你好像是新手的样子,这个丹炉比较适合你。一般的丹炉对【仙火】的要求很严格。虽然从结构上来说这个小丹炉出不来什么上品,但作为练手的应该是够用了,而且价格便宜。”

钟秋看向了那个黑色的丹炉,丹炉明显是被用过的,看上去很旧的样子。不过从里面的结构来看,确实适合新手拿来练习。

炼丹是【仙界】中最有价值的工作,炼出来的各种丹药不仅可以帮助【仙】提升修为,还能帮助【人界】的【修士】或【妖】们提升实力。不过这些丹药基本不会流传到【人界】,除非是有大机缘——就是运气特别好——可以碰到隐藏身份下凡游历的【仙】,这才有机会能得到一些。

倒不是因为【仙】很吝啬,或者不想让更多凡间的生灵成仙,而是【仙】们压根就没有在人间炼丹的习惯——想要炼一颗丹药需要的条件十分苛刻,其中一条就是必须要处于灵气充沛的地方。【人界】的灵气十分浑浊,混杂了太多别的自然之力,不够纯粹不说,量也是完全不够。在这种情况下炼丹,会大量消耗炼丹地点附近的灵气,而缺少了灵气的【人界】,则会因此引发诸多灾难。

再加上丹药在【仙界】确实能够当作货币使用,但在人界则完全不行——普通人就算给了对方丹药,也会被认为是卖什么大力丸的江湖骗子——现在还哪有相信这些东西的现代人了?

所以【仙】不会在【人界】炼丹,也不会将丹药带下来,唯一能让丹药流传到【人界】的途径,就是下凡的【仙】恰好将丹药带在身上了。

这样的机会,真的是少之又少。

对于【仙】来说,炼丹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,其中最难的步骤就是火力——火大了烧焦了,火小了又不成丹,大概就像厨师们炒菜,过火了就糊锅了、火小了又会炒不熟是一个道理的。在这方面,丹炉的选择尤为重要,炼丹的大师使用的丹炉,其外表的孔一般都很多,因为大师们可以精准地控制自己的【仙火】从全方位对材料进行加热,很少会有【糊锅】或【夹生】的情况出现。

相反的,新手的丹炉外表的孔都很少,一般只有一两个,虽然无法让里面的材料全方位受热、炼出高品质的丹药,但好在可以不用特别控制火力,至少也能做出一个丹药的雏形。

卖丹炉的老爷子介绍的就是这种新手使用的丹炉,钟秋拿起那只黑色的小丹炉看了看——她倒是挺同意老爷子的说法的,但却在价格上犯了难——倒不是说这个小丹炉很贵,而是太便宜了,她身上带着的都是对她来说【有价值】的对手身上搜刮来的各种【法器】,而且还是通用的,价值普遍都很高。

——价值当然会高了,能被【鬼魔灵】搜刮走的东西,怎么可能是一般的法器?

“嗯……老先生,我确实是新手,这个丹炉我要了,不过除了这个……我还想要一些药材。”钟秋拿着丹炉,眼睛看向了旁边的摊位——那个摊位也是这个老先生的,上面陈列着各种药材,“最近我正在离家修行,将来想做一名炼丹师,所以……”

说着,钟秋拿出了一个最便宜的法器——一把刻着【仙术】的手杖。乍一看,这根手杖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,顶多样式像个古董,但只要识货的就能看出来,手杖上刻着的特殊【仙术】可以消除持有手杖者身上的疲惫,让使用者可以在赶路时更轻松。

——这种【仙术】很平常,是个【仙】就会,手杖特殊的地方在于,这个【仙术】是永久生效的,也就是说只要手杖没断,刻在上面的【仙术】就可以从周围自动吸取灵气,永远都不需要重新补充。

“永久刻痕……好东西。”老爷子点了点头,明显是知道手杖价值的,“不过这样的东西拿来交换真的好么?你不是在出门修行中么?”

“我在路上认识了几个朋友,目前正在同行,我们之间的目的地也离得不远,而且还有木马车,所以……不是很用得上。”

“原来如此……有朋友好啊,出门在外还能互相照顾着点。”老爷子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,“那这根手杖老夫就收下了,至于药材嘛……你随便挑去吧。另外还有这个……”

说着,老爷子又拿出来一本书:“这是【山檐村】的《丹书》,上面有一些外面没有的丹药。你不是出门修行么,按照这上面的去抓药吧,书也送你了……可不是老爷子在帮你,你这根手杖挺贵的,我那些药也都是便宜货,算是搭给你的了。”

“多谢老先生。”钟秋谢过了之后,便翻开《丹书》抓起药来——每个地区的《丹书》都是不同的,上面记载着当地独特的丹药。相对于信息时代的【人界】来说,【仙界】还处于十分封闭的时期,过于随性的生活节奏很慢,慢到连电话这种最基础的通讯工具都没有。想要获得别处的信息,只能靠两条腿四处走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