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权剪完彩就离开了,剩下的话交给内务府去统筹安排,作为王爷他的任务就是像后世领导一样,剪剪彩,露露脸,讲讲话就行了。
经过两年多的闷头种田,大宁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了正轨,在纺纱厂和织布厂这两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工业园区。
因为有大量的布匹,以白家为首的几个大商家联合起来又成立了一家制衣厂,由于产品的质量过关,获得了大宁卫军军服的订单,工厂很快就走上了正轨;
紧接着,大宁另一个富豪李家独资开办了一家鞋厂,用的原材料都是草原贩卖过来的正宗羊皮、牛皮,质量上也获得了王府的认可,将卫军的军靴订单交给了他们。
外地商家一看大宁的营商环境非常的好,配套资源充足,他们也联合成立了一家商行,经营范围是将大宁生产的产品贩卖到内地十八省,以赚取巨额的利润。
王府这边搞房地产赚到钱之后,又建了一所大型的官学,要求大宁的适龄儿童都必须要上学,以参加大明的科举;
当然参加科举不是主要目的,科举能有几个考上的,主要还是为了扫盲,让封国内的小孩子都能识字。
除了宁王卫的训练基地,朱权似乎把军队给遗忘了,农场的军户一门心思种地,由于采用了精耕细作和集中耕种以及大量使用牲畜粪便做肥料,粮食的产量大幅增加,一年一个台阶,不仅满足了卫所军的日常消耗,还节余了不少。
有了多余的粮食之后,王府就开始在农场内大规模喂养生猪,鸡、鸭等家禽,有了肉食后,军民的日常油水足了,消耗的粮食自然就减少了。
之前一个成年人一日吃三斤都不是很饱,在有了肉食后,一个成年人一日吃一斤半粮食就已经很饱了;
然后又在荒地上种植水果和蔬菜,大大改善了军民的饮食结构,军民的体质也大大的增强,最常见的夜盲症也得到了消除.....
应天府,大明皇宫
朱元璋看到探子从大宁发回来的一封封情报,记录的都是朱权一门心思在改善大宁人的生活,把辛辛苦苦赚的钱都用在了百姓身上,虽然有一些败家,但这个是他乐意看到的。
两年没有增加一匹军马、没有增加一副盔甲,军械也是保持不变,只是将性能提升了一下,开元三卫军队训练一直保持得很好,有力的震慑了草原人.....
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,相对于老三、老四来说,老十七根本没有什么不轨之心,至少现在是让他放心的;
而老三、老四虽然也有一次小动作,还勉强在他的承受范围内,训斥了他们一下后这事就这样揭过去了,当然对他们的监控不仅没有解除,反而加强了不少。
他甚至还派人在大宁也开了一家工坊,这样更便于隐藏,还可以将苗头消灭在萌芽中,要想取得他的完全信任那是不可能的,只是区别在于他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老三、老四身上,这两人节制诸军,小动作不断,让朱元璋实在是不太放心。
宁王府,朱权收到了燕王府传过来的示警消息,种种迹象都指向了晋王府,语重深长地告诫他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
朱权只是冷笑了一下,就把纸条扔进了火盆里,然后对一旁的解缙说:
“老解,你怎么看?”
解缙已经看过信中的内容,见朱权问起就一脸慎重地说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