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42章:燕王二次北伐(1 / 2)

宁王卫一期的学制是三年,前面的半年军训只是开胃菜,就跟后世的军校一样,后面的课程主要分成两大块,第一块是文化课,这个朱权就交给解缙来负责,他可是江右省的解元郎,由他担任总教官游刃有余;

当然,这2千多人他肯定是教不过来的,他还得兼管政务,所以只能从整个藩国内招收读书人来担任文化课老师,由他担任总教官,总揽全局就行。

朱权也会不定期的过来客串,主要是教一些历史、地理这样的基础课程,让他们知道华夏和世界的基本情况就行了,主要是拓宽他们的视野。

第二大块就是与军事有关的内容,由于没有教材,朱权只能自己编撰,让人刻成版,然后印刷;

一个小旗一本,总共印了300本,足够用了。

军事这一块,除了理论知识以外,剩下的就是实操训练,主要分为热兵器和冷兵器两大块;

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,朱权对相关科目进行了简化,与其学一大堆,不如就学几样精的,连续学三年,学精学透。

热兵器主要是学习火枪、火炮、火箭等武器的使用和维护,三段式线形战术的应用和指挥以及与其他兵种的联合作战战术。

冷兵器的科目就要多一些,包括守城、攻城、野战三大项十几个小项,基本就是大明军队的作战战术;

教官就由大宁三卫的百户以上武官来担任,朱权也会偶尔过来客串讲讲课,他也不打算一口气吃成胖子,就是让他们不停歇的训练三年。

当然,在这三年内,队列、体能和思想教育会贯穿始终,条件有限他也只能做到这点了;

简单一点说就是要培养一批职业武官,等三年后他们差不多都成年了,然后再把他们丢到军队中去锻炼几年,能够活下来的估计就成才了。

他把自己的思路简单的跟百户以上临时武官说了一遍,听的他们一个个头都大了,但经过半年的军训,他们已经习惯了服从,反正就是跟着宁王的步伐熬过这三年。

三日后,文、武教官全部到位,新的教学正式开始,朱权继续折腾他的大宁卫。

数月后,燕王府,大佬云集,每个人的神色都很凝重

燕王朱棣虎踞主位,一身得体的铠甲让他看起来不怒自威,他的左侧是燕王妃徐妙云,右则是第一谋士姚广孝,燕王体系所有的重要成员几乎都到齐;

朱棣环顾了一圈之后说道:

“既然人都到齐了,那我们开始议事!

半月前,鞑靼人兵犯雁北,派骑兵肆掠大同、怀仁、阳高、山阴诸县,杀害我大明边民上万人,掠夺丁口数以十万计,沿边卫所被摧毁者多达三十余处,财务损失更是不计其数;

代王朱桂拥兵数万不战而逃,任鞑子肆掠我大明边关,此乃我辈耻辱,孤已奏请陛下降罪,以儆效尤!

也速迭而这回变聪明了,肆掠完后就主动退回了大草原,所劫物资、丁口绵延数十里,这是欺我大明无人!”

朱棣说完后狠狠一掌拍在案几上,直接将案几拍的支离破碎,藩王一怒,伏尸十万!

朱棣的话声一落,燕王帐下第一猛将朱能噌的一声就站了起来,大声地说道:

“殿下,此事不能这样罢休,正所谓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!

鞑靼人能杀进我大明烧杀抢掠,我大明同样可以杀进草原以牙还牙;

臣愿意率燕山铁骑杀入大漠中,马踏也速迭尔的汗帐,将鞑靼人斩尽杀绝,救出我被掠百姓!”

朱能的话得到了大部分将领的声援,他们纷纷表示要杀进草原,有仇报仇,有怨报怨。

朱能起于士卒,在捕鱼海战役中与朱棣一起手刃数十鞑子,得到了燕王的赏识,一路简拔,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升任燕山卫都指挥使;

燕王最精锐的骑兵就由他指挥,是朱棣帐下第一悍将,他的话几乎就代表了朱棣的态度。

姚广孝半眯着眼睛在数他的佛珠,似乎堂中所议之事与他无关一样;

他的反常反应自然落入到了燕王的眼中,朱棣还是很擅于听取其他人意见的。

现在军方是一边倒的支持他出兵北伐鞑靼,文官也有不少附议,只是首席谋士没有发话,朱棣总觉得不得劲;

兼听则明,他还是想听听姚广孝的意见,他强压下胸中的怒火,用尽量平缓的语气说道:

“大师为何不发一言?

边关数万百姓被屠戮,大师难道不支持我大明将士出关讨回公道?”

姚广孝从来就不是一个迂腐之人,见朱棣问起,就睁开眼睛说道:

“殿下,老纳听说王不因怒而兴兵,鞑靼人的恶行固然可恨,然出兵大漠需谨慎!

也速迭尔帐下控弦之士数十万,草原又是他的后园,这仗不好打;

深入大漠作战,兵马过多,辎重粮饷消耗甚巨,我燕王府多年积蓄将消耗一空,得不偿失。

草原作战,最合适的就是出动骑兵,然我燕山卫的铁骑只有万余,一旦陷入鞑靼人重兵围困中,就有全军覆没之风险,故请殿下三思!”

燕王朱棣陷入了短暂的深思中,姚广孝等于是变相劝他改变主意,不能因为因怒兴师而陷于两难之境。

北伐草原的确是得不偿失之举,姚广孝的军事仗算的没错,但是他没有算政治仗。

朱棣是王,王更多的时候是要考虑政治因素的,有些仗明知是不划算的,那也得打,打的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!

朱棣语气平缓地说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