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权还真没有想到他的小蛮腰增大到两丈,斩首数直奔百人而去,他换上了一身王爷专用便服,手中骚包地提着一把纸扇,欣长挺直的身体让他看起来颇有一些玉树临风的感觉;
朱皇帝当和尚时就能被郭大帅义女的马秀英一眼看中,倒贴也要下嫁,靠的就是一副好皮囊,这可不是辫子朝那些人御用文人给他画的那副眼斜嘴歪的造型!
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,他那些龙子龙孙就没几个长歪的,朱权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拥有后世灵魂的朱权,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藩王架子,他一走进民众中就有一种亲切感,他不仅及时虚扶起所有人的跪拜,还满面春风地向他目光所及的所有人打招呼;
仅仅是多看了一眼挤出一身汗的王小七,就把他激动的连舌头都打结了。
“老乡们,吾就是朱权,大家都别挤,踩着老人和小孩就不好了!
马上要过冬了,可恨的鞑子毁了我们的家园,烧了我们的粮食,没有将他们挡在我大宁之外,权深感愧疚,在此我给乡亲道歉了!”
朱权说完后就给开平的军民深深一稽首,吓得他们纷纷跪了一地,他只能又将他们一一请起;
这个跪来跪去的习惯他实在不太适应,但他改变不了,也不能阻止,他可以亲民,但不能太特立独行,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的道理他还是懂的。
朱权虚扶起所有人后继续说道:
“老乡们,朝廷对我大宁受的兵灾非常体恤,皇上为大宁免了三年的税赋,天恩浩荡啊!”
从人又是跪下三呼万岁,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,这种收买人心的事必须首先要抬出他老爹,否则朱皇帝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感谢完皇帝又要感谢皇长孙、燕王殿下、朝廷,反正该谢的都谢完后才开始发牲口和物资;
这要是在后世还得拍照留念,大小电视台、报纸铺天盖地的歌功颂德,这是常规操作,古今中外都一样。
既要有内容,也要有形式,宣传工作任何时候都很重要,朱权也不能免俗。
朱权亲自过来,除了搞好宣传以外,更多的也是要亲眼看着那些辛苦弄过来的牲口和物资,都如数发到军民的手中;
他仔细地估算过,只要中间没有人中饱私囊,也了这批肉食和物资,这个冬天不会有人挨冻受饿,这个是他的底线。
李五、王小七、赵铁头等人都领到了自己的物资,每个人的眼中都是满含热泪;
粮食不够,宁王殿下还给他们发了羊作为肉食,牛是没人敢杀的,大明律杀牛者刑!
这批牛都是鞑靼人当军粮的母牛,主要是喝牛奶,大宁的军民生活习惯也接近于草原人,他们自然知道一头奶牛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;
没有领到羊的,就领到了奶牛,每个人都收获满满,笑得合不拢嘴,纷纷称赞宁王仁慈。
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人没有领到任何物资,因为他不是大宁人,他穿着一身儒衫,手中也骚包地拿着一把扇子,一看就是那种吃饱了撑着而游历天下的读书人。
他虽然没有领到任何东西,但他的脸上也挂着笑容,不时还装逼的点一下头,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。
想不显眼都难,因为除了他以外,也就剩另一个骚包的人手拿折扇了!
“先生的扇子不错,一看就出自名家,不知可否借吾一观?”
他的骚包造型如愿引起了朱权的关注,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可是稀有物种,特别是在大宁。
儒衫男子眉头一皱,显然对被人打搅很是不满,但他还是向来人深深一稽首道:
“学生解缙见过宁王殿下!”
在大明,只有读书人可以见官不跪,就是藩王也一样。
朱权虽然很尊重文人,但他也要看人的,虽然宁王府很缺能干实事的文官,但他并不急于到处乱找;
对长于治政的文官,他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,他甚至动了自己培养的念头。
解缙他还是听说过的,永乐朝的首辅,《永乐大典》的编撰者,也算是一个能人,治政还算四平八稳;
他依稀记得此人三甲进士出身,后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他老子令其回家进学十年,估摸着是游学到了大宁。